埃斯顿咨询案例

发布日期:
2019-09-12

浏览次数:

一、项目背景

南京埃斯顿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现有员工700人,2011年实现年产值5.5个亿。


公司年产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10万台套、1万台数控系统、1万套锻压机床电液伺服阀组 。可为用户提供包括从方案设计到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液压系统、电气控制柜的完整解决方案,让机械设备制造商在“一站式”服务模式下,免除在自动控制方面所有的后顾之忧。


公司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锻压机械控制和功能部件分标委会。同时,成为江苏省交流伺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锻压机械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并承担多个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主要有:2006年承担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011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011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


二、引进IPD咨询的原因及咨询项目情况


为了解决公司发展过程中在产品研发方面遇到的迫切问题,提升研发管理及产品创新能力,埃斯顿公司经过对国内外研发管理咨询机构的比较,2010年8月选择汉捷作为咨询方,引入了研发管理体系调研项目,并就研发缺少规划路标指引、缺少团队作战的机制、开发周期长、返工多、走向市场发现有许多质量问题、新老员工出现断层,新员工成长慢、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研发自动化工具不足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2011年8月,时隔IPD调研项目完成一年之久,埃斯顿公司经过再三考虑,在自身根据IPD的理论摸索了一年后,依然选择了汉捷公司,作为IPD咨询方。主要涉及的模块如下:


•         基于业务战略设计公司/研发的组织架构


–      业务战略及业务模式梳理、明确业务KRA及KPI


–      设计埃斯顿跨部门组织结构(产品线+能力线)


–      跨部门团队(IRB、IPMT、PMT)运作规范


–      开发团队角色和职责说明


–      跨部门团队引导 


•         建立需求管理、产品开发流程体系及相应的团队模式


–      需求管理(OR)流程设计及实施辅导


–      产品开发流程(IPD)设计及实施辅导


–      构建研发团队及运作机制


–      建立各功能领域CMMI子流程(包括软件、硬件、结构、测试、配置管理等)


–      研发项目管理体系设计及辅导实施


–      研发IT规划及选型辅导


–      IPD DRY RUN实战演练 


•         建立技术开发、预研及CBB体系


–      技术开发(预研)流程体系及实施辅导


–      CBB体系建立及实施辅导


–      CBB管理体系指南V1.0((含组织、团队、角色、职责、度量)


–      CBB优先库建立及实施辅导 


•         建立研发绩效与激励体系


–      研发团队激励制度设计


–      跨部门团队管理制度


–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及辅导实施   


三、核心问题 


1、市场调研不充分,产品研发需求信息不充分、不具体,导致在研发过程中频繁需求变更,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总是变来变去,甚至产品上市之后,还发生需求变更的问题。


2、跨部门、尤其是跨事业部沟通困难:生产、中试、采购都是运动控制事业部管辖,需要他们配合的时候,总是不能够得到积极的响应,很难推动,另外,中试部参与项目开发任务时间太晚,许多质量问题无法测试出来。 


3、没有相关的技术积累,没有进行技术预研,对我们来说完全是全新的产品和技术,由于产品线的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没有做,相关的产品开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CBB体系没有建立。


4、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组织或部门来承担产品规划的职责;没有部门负责产品开发全流程的管理; 开发团队中没有人对项目的成败负责。 


5、公司在研发方面的考核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进度,所有的考核都围绕着进度;激励方式也比较单一,考核结果的应用要等到年底奖金发放,另外也缺乏非物质方面的激励措施。 


四、项目效果


IPD体系目前刚刚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推行产品线运作模式,PDT对产品的成功上市负责


建立了伺服和锻压两条产品线,并建立了常设PDT,对产品上市的成功负责;


制定出完整的产品线规划和项目任务书,有效引导产品开发;


产品规划和需求管理有专门的团队来执行,产品前期的输入更加明确;


加强了产品质量保证环节,比如:测试更加专业、评审规范化、设置PQA、建立新物料认证规范。


2.   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模板化


对于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控制有了较多的手段和方法;


项目管理流程不再是一个研发流程,而是一个从市场来、到市场去的端到端流程;


项目过程中决策评审和技术评审均有效运作,跨部门的例会、决策评审已经例行化;


跨部门的项目团队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3.   研发人员对新的绩效管理方法认同度显著提高


由直线职能式考核到双线考核,由职能驱动转变成事件驱动评价;


研发人员工作的明确性、责任性和激励性都明显提升;


提高了考核的透明度,考核结果的合理性;


4.   技术开发流程和CBB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开发效率


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未分离的问题得到解决;


各产品开发团队不能共享平台的问题通过CBB已经解决;


预研部的成立,促进了公司整体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


技术开发流程的建立,大幅缩短了开发周期,产品上市的进度提前约30%左右;


通过器件优先库的建立,提高研发效率。


5.   IT工具使IPD流程真正落地并固化


自主规划并根据IPD思想开发的IT得到应用;


通过IT工具,研发人员可实时查看项目进度,以及所需要的文档;


IT固化了IPD的许多模板,比如项目总体计划,绩效计划,项目总结等;


IT工具解决了不同部门的资料共享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