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的前世与今生
首先让我们需要回顾一下IPD的前世和今生,IBM和华为当年为啥需要引入IPD产品与研发管理体系,IPD促使这两个巨头目前的成功,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当时的环境下这两个巨头遇到怎样的困境?
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当集团垄断市场服务器数十年后,被竞争对手同样质量下成本更低的产品逐渐赶超,导致IBM产品被迫降价跟随,但是后续的利润无法支撑集团内部臃肿、庞大的管理和运营等成本开支;在当时利润急剧减少,直至大幅亏损,同时,产品开发周期长、新产品领域被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背后,并且有25%的研发投资都没有产生回报。
为了提升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 郭士纳空降公司,成功导入IPD(PACE升级版本)研发管理体系, 打破原来的集团各个子公司和部门分化严重的部门墙,导入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管理、产品研发创新管理体系;同时对集团进行战略方向的调整,由主要出售硬件服务器为主的公司, 逐步转型为硬件+集成软件服务的公司;经过郭士纳进行3年的改革, IBM成功转型。
IPD是让IBM重新崛起的原因之一!
华为在1999年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当时的IBM有相类似的遭遇:
(1) 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收入增长的同时毛利率却大幅度降低,人均税前收入也比竞争对手低;
(2) 新产品开发总是延迟,开发周期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3)新产品上市后市场的成功率偏低,客户投诉、反馈的问题远超预期。
华为认识到,如果不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就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难以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任正非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只能是梦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公司1999年启动IPD项目,分为关注、发明、推广3个阶段。根据1999年的计划,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开始实现全面推广。
IPD产品研发管理体系全面推广是到2002年才开始,华为选择IBM来协助推动变革,是基于IBM在20世纪90年代的成功实践。
1997年西方圣诞节前夕,任正非带领高管团再美国考察,
今天华为当年遇到的产品困境, 也是我们的众多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瓶颈;华为的产品与研发管理体系的转型成功为我们的企业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使我们国内的科技企业学习华为的IPD研发管理方法,使企业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
当前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时代人们需求的升级与个性化要求,行业内技术升级换代如:著名的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等导致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产品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竞争压力逐步加大;科技企业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需要有一套的科学,系统的产品与研发管理体系来指导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管理,支撑企业逐步壮大, 逐步摆脱企业过去那种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靠老板的眼光与胆识抓住其中的一次的发展机遇”而取得的成功模式;构建企业自身具备有持续的、科学管理体系支撑企业再次腾飞。
汉捷公司根据目前转型中的中国科技企业遇到产品管理、产品与技术研发问题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少走弯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总结如下:
☆ 需求管理广度与深度不足,或者缺失、紧急需求太多导致企业研发随时在救火☆ 缺乏CBB(共用构建模块),缺乏知识积累及共享机制IPD案例介绍
作为业界最早成立的产品与研发管理咨询公司,200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曾经帮助业界众多知名企业导入《IPD产品&研发管理体系》咨询项目,也伴随企业一起逐步成长、成熟。先后成功导入IPD的企业如:步步高集团(VIVO手机)、 方太集团、 迈瑞集团、中集集团等上百家知名企业,至今许多企业也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基于IPD的核心思想和实际企业的辅导经验,我们不断的进行优化的和总结,并从中进行提炼与深化,成功构建了符合我们国内科技企业最佳实践的产品与研发管理体系框架给大家参考如下:
IPD产品与研发管理体系整体架构图
我们从上图IPD方框图看似复杂,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主要部分进行三条主线划分:
1、流程部分
2、跨职能团队
3、各个职能支撑体系
上图的三个大主线逻辑,能够系统化为科技企业解决上述遇上的产品与研发管理典型问题,并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学习IPD体系,就是学习它系统的管理架构、思想和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底层逻辑关系。市场导向业务主线的不同阶段、步骤、活动模板,创建跨部门责任团队、落实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撑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与构建,并在专业顾问的辅导与帮助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落地,使IPD落地生根。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需求变化多样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企业如果还是依靠原来老板的个人英雄主义方式的思维(如:首先抓住市场机会,利用人力资源成本或者生产资源优势使企业实现了0到1成长)经营企业思路已经行不通了。接下来如果想使企业从1到N辉煌的发展,就需要一套科学的产品与研发管理体系来管理企业,构建自己企业强大的产品核心竞争力, 导入IPD体系自然也成为了我们企业学习与应用的首选,因为它能够使企业插上二次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