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I,到EPM,到iDSTE

发布日期:
2023-03-01

浏览次数: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或自建了BI平台,即使还没有建立的,往往也在IT规划中提出了BI数据分析系统或BI决策支持系统的设想,而且把BI平台放在公司IT应用层次的战略与经营层位置。但是,如果以为构建了BI系统,就实现了战略管理的IT化或数字化,那就错了!

一般认为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的概念在1996年最早由Gartner Group提出,认为BI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在目前企业实践中,BI系统主要应用现代数据仓库技术、线上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技术进行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分发到企业相关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以实现商业价值。BI平台可以面向不同领域构建不同的BI平台,如经营BI平台、研发BI平台、制造BI平台等,比如我们在实施ERP、MES等应用系统时,其中都包含相应的BI平台或模块。

显然,在战略和经营层面,BI平台主要是通过数据分析与报告,给管理层提供信息,辅助支持决策,不是支撑战略管理全过程的IT平台或数字化管理系统。那么支撑战略与执行的IT应用系统是什么?答案是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系统,如下图所示:

从BI,到EPM,到iDSTE

企业绩效管理(EPM)是支撑战略与执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与管理软件,Gartner Group把EPM简要定义为:从提升业务绩效出发,在企业整体范围内监控绩效的过程。汉捷咨询认为,企业从战略到执行(DSTE,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ion)的过程实质上是组织的绩效管理过程,所以支撑战略与执行的IT系统称之为企业绩效管理(EPM)系统是合适的。

EPM最关键的两个特征是集成和闭环。所谓集成,就是把企业的经营计划制定、计划执行监控、绩效管理、预算控制、经营分析等活动有机、有效地集成起来。所谓闭环,EPM通常划分为六个环节(目标设立-经营模型-经营计划及预算-KPI监控-经营分析-报表报告)来实现战略运营过程的闭环管理,以推动经营计划与预算目标的实现。

然而,各家EPM系统的开发商对系统的框架、范围、功能模块没有标准的界定,各有各的理解,如ORACLE、SAP的EPM系统偏重战略绩效计划、财务预算、合并报表、BI统计等方面的应用,用友则认为EPM系统包括财务组件、客户关系管理组、运营与生产管理组件,有些EPM软件厂商只是提供一些统计分析、报表报告、驾驶舱等功能。总体来说,过去业界各家软件供应商的EPM系统是不够全面的,并不能支撑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所以汉捷咨询依托近二十年在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实践,花了近五年时间自主开发了更全面的EPM系统,即HI-EPM系统,其中HI代表是汉捷自主研发的。HI-EPM系统能够支撑从战略到执行(DSTE)端到端的全流程运行,是DSTE战略管理的IT平台(IT system of DSTE),我们也称之为iDSTE战略管理软件系统。

从BI,到EPM,到iDSTE

iDSTE是面向公司战略制定、战略展开、战略执行运营管理三大环节的应用系统。为了支撑战略执行运营,iDSTE需要构建战略执行运营数据仓库/集市,并及时监控KPI目标完成情况,反映战略目标与年度经营计划的完成情况,辅助管理者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iDSTE系统中本身就包括了经营BI平台,如下图所示:

从BI,到EPM,到iDSTE

对于已经构建了经营类BI平台的企业,在实施iDSTE平台时,可以集成为一体或者建立数据、应用接口。一般来说,企业建立经营BI平台过程中,由于BI厂商或自己的IT部门虽然擅长BI技术,但对战略管理不熟悉,没有梳理DSTE领域的4A(BA/IA/AA/TA)架构,尤其是业务架构BA、信息架构IA与应用架构AA(技术架构TA一般企业IT部门能够搞定),也难以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战略运营数据集市/平台,这样建立的经营BI平台只能满足部分战略运营的需要。所以,很有必要从DSTE全局尤其是战略运营管理的角度,对经营BI平台进行重构或升级,并与iDSTE平台的其它应用实现有机的集成。

当前,企业纷纷加强管理数字化建设,战略管理数字化是其中的关键性、集成性环节。汉捷了解到很多企业也通过BI、计划预算、绩效管理等软件系统支撑战略管理运行,但这些系统都是局部应用系统,比较散,缺乏集成和打通。所以,汉捷咨询与汉卓软件开发了能够全面支撑DSTE(从战略到执行)战略管理流程运行的iDSTE软件系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管理数字化转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