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搞过硬件产品的人都知道,物料编码与BOM总是令人烦恼的,尤其是物料信息中最基础的物料编码,或称为PN,即PART NUMBER。
不同的企业的PN是不同的,编码规则也有不同。不过,PN的设计却是大有讲究,因为PN看似微小,却是关系全局的根源,对整个物料系统有着直接的深度影响。因此,对PN的考虑,不能不深思熟虑之。在本人的咨询客户中,观察了几个制造及研发型企业,其中物料管理规范的企业内部定义的PN均有如下特点:
l PN必须要具有唯一性,一个PN只对应一种物料;
l PN规则必须易于掌握,不复杂,不会影响应用;
l PN本身应简单,逻辑不复杂;
l PN规则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并为新增物料种类有所预留。
PN一般由一串数字或字母组成,其中前N位是分类码,后N位是识别码。
例如,某企业的PN是这样设计的:XXYYYDDDDD。其中,XX为大类编码,可在01~99之间取值;YYY为细类编码,可在001~999之间取值;而DDDDD则为识别码,通常是流水号,从00001顺序向上排。这个编码逻辑就很简单,PN总长不超过10位的二级编码制。
也有的企业的PN也有如下定义的:S-S’-S”,整个PN不定长,大类编码S、细类编码S’与识别码S”之间用“-”连接起来。
尽管上述两种PN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逻辑关系:即大类编码、细类编码与识别码的编码结构,是二级编码制的不同体现。如果每一部分都有明确长度限制,就会如前者所现;假如在长度上不作限制,应会表现成后者。
上述PN形式,一般不太可能够传递出太多信息,那是不是应该考虑在PN中增加一些内容以助于识别呢?从管理的角度来看,PN的形式越简明扼要越好,而且不同种类的PN均要遵循同样的逻辑关系。是否有必要将很多信息都通过PN表现出来呢?
现在来考察某个企业内的PN编码规则。在该企业的PN表现形式是:“大类编码”“细类编码” –“识别码”,即大类编码与细类编码之间是没有任何分隔符的。
首先将视野收缩在原材料采购件中常用的三个大类物料的大类编码中部分内容:
从这里可以看到,大类编码长度不等,加上不当的表现形式,不同物料的分类码长度不一致。再继续分别考察其中LD大类与LN大类中的细类设置,结果如下:
由此发现,其细类编码设置已破坏编码规则的整体性。如果对此套编码体系不是很深了解的话,很难将BA与LD联系起来;LN则是大类编码与细类编码一块抓,分不清胡子与眉毛了。很显然,分类码中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得以突现。
因此,PN必须要展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PN规则设计时一定考虑到分类也同样应该符合分层分级、独立不交叉原则,用数学的语言来讲应该是正交分解的;同样要考虑到形式的外在统一。
如果以S-S’-S”形式来考虑的话,上述LD类与LN类细类设置将如下所示:
如此看来,逻辑上是否更清楚呢?
接下来,再看看识别码,以什么形式展现才好呢?
现在接前例,先考察一下该企业的某几个三极管PN:
按照该企业的三极管的编码规则,WKE类是指WK晶体管大类中E细类三级管,其中识别码中出现了制造商的器件型号。当存在可完全替代的第三家供应商物料,哪如何给新物料编码呢?
再如:
由此看来,如此编码方式很不具有扩展性,并且不也没起到可以传递更多信息的作用,仍然需要通过规划型号的描述来了解。
另,不同种类的PN识别码的规则又有些不同,有的是器件型号,如上例;而有些又则是多种信息,包括特征参数进行代码转换后的组合码。
该公司的当前PN规则相当复杂,使用不便。也许正因为如此,创建新编号时,多是以库内已有编码作为参考来编制。不幸的是,产生了为数不少的错误编码。
前文提到的企业以流水号作为识别码,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呢?
针对现状,可以改进的方法是:在不改变现有的编码规则的前提下,将识别码编码规则移植到规格型号,而型号规格原有内容结合识别码转译过来的信息结合,按识别码编码规则进行组合加在原有名称之后,形成物料描述,那么同时使用编码与名称就可以充分了解物料信息了。但对于已实施IT工具进行管理的企业来说,这并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因为需要追加的管理开销是非常大的。对于拟定引入物料分类编码管理或物料IT化管理的企业来说,设定合理的PN规则方案必须加以关注,切勿认为这仅是个细节就可以忽视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结论只不过是对少数的几个PN分析得出的。但是不要忘了,规则是可以复制的,这也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如果编码规则过于复杂,通常在应用上常常出现不严格遵守规则的案例;如果编码规则不具有可扩展性,当运用的物料种类越来越多的时候再来考虑的话,那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所以说,在设定编码规则时,要求制定编码规则的人员要有系统观与发展的意识,同时也需要在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均对编码规则要高度重视并达成统一认识。
虽是小小编码,却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