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00亿元,华为都做了哪些

发布日期:
2025-04-21

浏览次数:

20253月的最后一天,华为发布了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华为的营收重回8000亿元,该成绩同时还是华为历史第二高的营收成绩。回看过往5年华为年报的封皮图片(如下图),亦如其走过的路:从展望星空,到遭遇寒冬;从破冰而行,到望见冰梅;从步入春天,到现在的满眼繁花。整个过程恰如孟晚舟女士在其轮值董事长致辞中开篇所提“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重回8000亿元,华为都做了哪些

那么华为具体做了哪些,让他重返5年前的营收关卡?

企业年报作为企业向外界披露其基本信息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公司治理情况等重要信息。通过对华为过去几年的年报内容进行解读,我们得以管中窥豹,对华为成功的底层逻辑了解一二。 

汉捷认为梁华先生在2024年年报致辞中提出的“战略聚焦,持续创新,以质取胜”,这12个字就充分地展现了华为在过去5年里是如何去做的。

首先,企业需要有明确的战略。以终为始,战略是指引企业前行的灯塔,穿透市场迷雾,照亮方向,使企业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勾勒出前进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布局,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最终脱颖而出。同时,战略需要聚焦。每个企业的资源、资金都不是无限的,必须将自身有限的资金、资源投入到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上,实现力出一孔,完成战略突破。此外,企业的战略选择,不能是天马行空地率性而为,而是在时代潮流方向上的顺势而为,结合企业自身愿景与现有能力长项下的权衡选择,即选择“可做的”、“想做的”与“能做的”三者的交集。

重回8000亿元,华为都做了哪些

华为通过其DSTE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e)流程,每年在公司、业务单元和职能部门三个层面上滚动地开展战略规划,并解码出下一年的年度业务计划,这既保证了战略的指引性与延续性,又使得外部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影响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在新一年的战略规划与年度业务计划体现。通过战略管理,实现上下同欲、左右对齐、前后延续。

华为的业务从ICT基础设施业务开始,逐渐拓展到现在的终端、云计算、数字能源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业务上,并构建起相应的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从华为的年报上可以看到华为持续聚焦在这些业务方向上发力:ICT基础设施领域与云计算领域在“打造坚实的数智基础设施底座”,助力无处不在的联接;终端领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领域、运营商业务与企业业务领域共同在“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使能无所不及的智能;数字能源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使能绿色低碳”。借用孟晚舟女士的致辞,就是华为一直在“坚持长期主义,与潮流同向发展”和“坚持战略聚焦,沿着大纵深做强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需要创新。驱动创新的双轮,一个是客户需求,源自客户在其任务活动中觉察到的问题;另一个是科学技术突破,是能够对客户现有任务活动带来颠覆性地改变。汉捷认为这两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科学技术带来的创新必须匹配上客户任务场景,能够为客户带来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商业收益。不能匹配企业业务方向的技术创新,只会分散企业的资源与资金,滞后企业的发展;同样,客户对其业务的美好期望(更多、更好、更快和更省)需要牵引企业的科学技术突破方向,使企业资源的投入更聚焦。这点在华为近几年的年报中(“研究与创新”)能够清晰地看到:从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到突破产业演进瓶颈,再到牵引客户需求,最终聚焦到贴近最终用户,创造性解决问题。

Ø  2021年】“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广泛探索通信、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压强投入,厚积薄发,推动创新升级与产业快速发展

Ø  2022年】“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深入通信与计算的理论本质,解决基础理论问题,突破产业演进瓶颈

Ø  2023年】“坚持基础研究不动摇,加强科学技术牵引客户需求,创新突破,驱动产业蓬勃发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Ø  2024年】“以商业战略为牵引,数理逻辑为中轴线,加强基础研究与理论建设,持续增加土地厚度,构建创新突破的能力,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深入客户场景,贴近最终用户,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创造性解决问题,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以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系统工程和“大杂烩”优势,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企业创新,不能是一劳永逸的阶段式运动,而是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以及常年不变的持续投入。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产品与服务在时间的作用下很快就呈现同质化,产品服务降价损伤的是企业的利润和他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企业唯有持续创新,与市场同类产品持续形成差异化,树立起独有的品牌,才能保证企业的利润和长期发展。在这次的华为年报中可以看到,华为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到了研究与开发中,近十年,平均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249亿元。

汉捷认为企业需要学习的不是华为的大规模研发投入,而是以“商业战略为牵引”的持续技术聚焦。企业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通过聚焦,在技术创新上实现“小而美”的突破,构建起基于特性的差异化产品竞争力,让自己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的最佳选择。

国内手机行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不同品牌的手机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品牌差异化,同时构建了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华为引领创新,三折叠手机、阔屏手机成为其创新力的标注,建立起高端、创新的形象;小米的高性价比形象,从其诞生一直延续至今;VIVO在手机的游戏性能与续航上满足了年轻群体的手游需求;OPPO在影像技术、大容量电池和快充上树立其品牌,满足相应人群的需求;其他手机品牌亦是如此,各美其美,共同形成了当前国内手机行业的市场态势。 

最后,企业需要坚守产品/服务质量。回看华为过往的年报,可以清晰地看到“以质取胜”这个理念是如何在华为发生变化的:在2021年及之前的年报中,“以质取胜”是在员工的意识与能力层面进行思考;但从2022年开始,“高质量”、“以质取胜”的认知不断被提升,成为业务品牌,并最终定位为整个公司的战略:

Ø  2021年前】“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能力,支撑实现‘以质取胜’”

Ø  2022年】“坚定落实以质取胜,坚持“华为是ICT行业高质量的代名词”不动摇”

Ø  2023年】“将继续坚持“以质取胜”的管理方针,致力于把质量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Ø  2024年】“华为把高质量作为公司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建设高质量体系和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供应链质量、制造质量、服务质量等端到端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我们将进一步把“以质取胜”落实到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活动中,坚持质量目标牵引,不断提升质量竞争力。”

大道至简,每个梦想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家,从其创建企业开始,就清楚地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个基本的道理。但在实践中,质量往往因为各种原由,或被忽视,或有心无力,难落实处。华为从其实践经验出发,在年报中明确给出了他的答案:

Ø  “我们抓好产品和系统设计的质量源头,在实验室完成高质量设计。”

Ø  “我们把质量管理能力延伸到产业链,把高质量要求贯穿到制造全过程,严守出厂高质量。”

Ø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重回8000亿元,华为都做了哪些

产品/服务质量的源头在设计,要从源头抓起,保证产品在从01阶段就有高质量;质量管理能力延伸到产业链,要贯穿制造过程,保证产品在从1N阶段同样具备高质量;通过结构化管理,将复杂的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每项业务活动中,让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简单、可实施;在此基础上用心执行,持续迭代优化。

汉捷认为,这种端到端全流程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将质量管理工作融入管理制度与业务活动的方式,值得每一位企业老板与企业高管去借鉴与思考。 

2024年,华为重返8000亿大关,终端业务已基本摆脱了制裁影响,营收基本追平ICT基础设施业务的营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期望华为越来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