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IPD解决方案不适合,甚至比较业余,或者照搬照抄标杆公司的IPD体系
现在好像随便从华为等推行IPD比较好的公司出来一个主管就能够作为咨询顾问负责企业IPD咨询项目,或者引进到企业推行IPD,其实这样风险是很大的。
IPD体系设计既要基于全局思维和战略要求,进行顶层架构设计,体现企业商业成功的逻辑,又要结合企业行业、产品与技术的特点,更需要落实到操作层面的流程、模板、机制、方法及工具等。汉捷从2002年开始就在国内开展IPD咨询,源于在华为1998年就开启的IPD推行实践,更是在帮助与华为规模、行业、人才素质、管理水平等相距很远的众多企业开展IPD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得出:IPD变革的成功基础是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即“三性”的IPD解决方案。也正是汉捷在这么多年一直与企业共创“三性”IPD解决方案,并努力实施落地,我们才在国内帮助大量企业成功推行了IPD体系。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聘请一些咨询机构或独立咨询顾问,或者自主推行IPD时,提出的IPD解决方案离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要求甚远,甚至是比较业余的片面、拼凑的解决方案,按这样的方案推行结果可想而知。IPD设计方案要落地固然难,但如果是一个好方案,大家去实施的时候就逐步接受了,而且按新体系去做的确有效果,就逐步落地了。反之,如果设计方案问题很多,再怎么努力推也难落地,就像一个“新产品”,如果本身不好,逼着大家也不愿意去用。
还有一些企业在推行IPD时,盲目照搬华为等标杆企业的IPD架构、流程和制度,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导致流程过于复杂,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加长了产品开发周期,使IPD变革难以为继。
部分企业在推行IPD时,将问题诊断与管理体系设计全部责任寄托于咨询公司,忽视了自身对IPD的理解和主导性,没有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创作,导致咨询公司提供的方案可能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而企业自身又无法有效调整和优化,最终导致推行失败。
只关注流程建设,不关注组织变革,尤其是没有构建对商业成功的产品线组织,这是不少企业IPD变革中的典型问题。华为原轮值董事长郭平先生认为:“把IPD当做只是建一套流程,是完全错误的!” 的确,IPD变革必须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两条腿”走路,同时要提升管理层和与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强身健体”,这样才能走起来、跑起来。
五、员工素质和能力不足,缺乏培养与提升机制
企业IPD变革就像原来是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现在要换成一辆汽车,无疑对员工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PD的实施需要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熟悉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人才。然而,我国企业中此类人才相对匮乏,尤其在一些中小企业,人才储备不足,肯定会影响了IPD的实施效果。比如,PDT经理需要管理和技术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但一些企业发现好像只有老总或个别副总才具备这样的资格,不由感慨“PDT这样的机制好是好,但PDT经理这样的人难找”。
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关键要加速人才的成长,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如产品线负责人、产品经理、PDT经理、系统工程师等)人才的培养。培养不仅是培训、传帮带等手段,关键是压担子,给予充分的责任和权力,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正如松下幸之助说到的:“责任能够培养企业绝大部分的人才”。然后,不少企业在IPD变革中,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机制缺乏,制约了IPD体系的有效运行。
除了关键岗位人才培养外,广大员工对IPD理念的支持、对IPD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也很重要。然而部分企业在推行IPD时,没有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员工对新流程、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无法有效执行IPD的要求。比如在编写文档、进行评审等环节,员工由于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错误。
汉捷咨询在帮助企业开展IPD变革中,强调要持续加深大家对IPD理念、组织与流程的理解与应用,到后面还需要活学活用,面对不同的场景,提升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定义、响应和应变能力。
六、观念与习惯难以改变,还可能遇到关键领导或部门抵触,缺乏变革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IPD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打破本位主义、跨部门协同、流程化运行等西方管理理念,而部分中国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存在部门本位主义、个人英雄主义、长官意识等问题,对IPD的文化理念产生抵触,影响其推行与落地效果。
还有些企业组织结构较为僵化、较为固化,部门间壁垒森严,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均,难以建立有效的跨职能团队进行协同工作,这与IPD要求的打破组织壁垒、实现跨部门协作的要求相冲突,导致IPD难以顺利推行。
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IPD的推行过程中,员工可能会对新流程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增加了工作负担而没有带来实际效益,从而导致推行阻力增大。比如在推行过程中,基层员工觉得新的研发流程繁琐,增加了大量的文档工作和会议,却没有解决他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有些企业IPD变革时可能遇到了关键领导或部门的抵触,导致变革进程受阻甚至中断。IPD变革如果是老板发起的,有的副总裁就可能不太理解和认同,如果是研发老总发起并得到老板支持的,那营销副总裁可能就有想法:产品成功主要靠营销,凭什么由研发来主导?…总之,由于格局、利益、人性等原因,IPD变革中肯定有某些领导或部门抵触和反对的,只是这种抵触是公开的还是背后的,是关键还是一般的领导或部门。如果是关键领导或部门公开抵触和反对,那企业一定要采取变革措施。当年我们在方太导入IPD变革时,时任副总工程师兼电气部部长公然抵触,而他又是董事长特聘过来的专家,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笔者向茅忠群总裁建议严肃处理,后面茅总顶住压力还是把请他离开方太了。
但是很多企业还是比较缺乏变革的决心和勇气,也缺乏有效的变革管理过程和方法,这对于IPD这种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变革工程是很不利的。